杜牧:风流背后港股加杠杆,不止是浮华一生
提起杜牧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,恐怕就是那句“十年一觉扬州梦,留得青楼薄幸名”,这位充满风流气息的贵公子形象,成了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标签。
杜牧出身名门,家族曾显赫一时。但命运多舛,十五岁时家道中落,父母早逝,他从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少年,变成了早早便背负重担的孤儿。然而,杜牧并未因此被打败,凭借非凡的才智,他在二十六岁时高中两榜,瞬间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,“两枝仙桂一时芳”,风头无二,一时间名扬天下。
拥有显赫背景、广博学识、命运宠爱和贵人提携的杜牧,刚踏入官场时,心中抱负满满。他期待着能够匡扶社稷,为大唐挽回颓势,但当他真正进入朝廷后,却发现,这个早已步入衰败的王朝,早已无法依靠个人的力量去复兴,而官场的腐化和宦官的横行,已让英雄无处施展。
展开剩余83%杜牧在唐文宗的亲自面试下,成功进入了制举榜单,并迅速被任命为弘文馆教书郎,负责校对典籍。然而,晚唐中央政府财政瘫痪,官场的晋升机制和薪资待遇都远逊于地方。因此,他最终决定放弃长安的高官职位,响应与杜家世交的沈家沈传师的邀请,前往江西成为幕僚。
杜牧的地方生涯,历时十一年,从二十七岁到三十八岁,他频繁辗转于江西、宣州、淮南等地。在此期间,虽然远离朝堂,他依然通过书信不断向中央政府献策,提出关于藩镇治理和用兵策略的深刻见解。然而,沉浸于政治斗争中的杜牧,心中始终无法平静。
在沈传师幕府的第四年,杜牧拜访扬州,结识了当时的淮南节度使牛僧孺,也由此卷入了复杂的党争之中。牛僧孺是“牛李党争”中的牛党代表人物,而杜牧此时无意间已经被卷入了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政治风暴。
牛僧孺对杜牧的才学很为欣赏,向他伸出了橄榄枝,杜牧的官职一路升迁,先做推官,后升掌书记,负责草拟节度使的奏章和书信。这时,杜牧也已不再是刚入仕途的青涩少年,而是在复杂官场中磨砺出来的成熟干练之人。
然而,扬州的纸醉金迷,成了杜牧的精神寄托。这里的歌舞妓馆、烟花柳巷成为他日常的栖息之地。他逐渐沉醉其中,虽然也未曾忘记国家大事,仍然时常以笔者身份,写下有关军事、藩镇问题的论文,如《罪言》、《原十六位》和《论战》,其中提到的解决策略,对朝廷有着深远的警示意义。
这些文章是否最终传到皇帝耳中不得而知,但不久之后,杜牧被召回长安,担任监察御史。临别前,牛僧孺向他叮嘱,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与名声,不要再沉溺于烟花之地。杜牧虽然矢口否认,但牛僧孺却出示了他多年来暗中为杜牧记录的纸条,显示杜牧每次出入妓馆、宴饮的踪迹。面对这份关切,杜牧心中不免涌上一股复杂的情感,既有羞愧,又有感动。
杜牧的心情在他回忆起扬州的岁月时,变得愈加自嘲和无奈。他在《遣怀》诗中写道:“十年一觉扬州梦,赢得青楼薄幸名。”这段日子,曾是他沉沦和悔恨的源泉。那个风华正茂的少年,曾雄心勃勃想要为国家和百姓做些事情,可是却在扬州的歌舞声中迷失,留下的,除了薄幸的名声,便是无尽的悔意。
回到长安后,杜牧本应利用监察御史的职位,直言进谏,纠正百官的失职。然而,朝堂之上,实权已不在皇帝和宰相手中,而是掌握在一群阴险的宦官手里,杜牧很快便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发挥什么作用,甚至觉得自己成了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。在忍无可忍之下,杜牧申请调任洛阳,这座他心中有着特殊感情的城市,曾让他在这里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。
洛阳,杜牧的故土,他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最为平静的时光。然而,这座城市也见证了杜牧从风华正茂的年轻才俊,到渐渐衰老的文学家,甚至是失意官员。偶遇昔日的歌姬张好好时,杜牧感叹人生无常,那个曾经的爱侣,如今也沦为街头卖酒的女子。
就在这时,杜牧心中的那份情感愈加沉重,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,意识到自己已经走过了大半生,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地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力。
在晚年的杜牧,身体早已衰弱,深感五十岁即是自己生命的终点。于是,他开始着手处理身后事,并重修自己的祖宅,整理诗稿,为后人留下了遗产。在《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》一诗中,他表露出自己渴望远离尘世纷争,过上悠闲生活的心愿。
然而,命运的安排总是出人意料。五十岁那年,杜牧因病去世,他的一生,既有才华的闪光,也有政治斗争的落寞。他的诗,依然在千年后传颂不衰,而他的心路历程,也让后人叹息不已。
简秋:感谢阅读!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去配资平台 美团免单冲上热搜榜首!外卖补贴“大战”又升级?
下一篇:没有了